English

双汇:亚洲最大的肉食品生产基地

2001-02-02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王国明 我有话说

2000年12月8日,来自世界各地和国内的嘉宾汇聚河南省漯河市,参加双汇食品城二期工程庆典仪式。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宣布:双汇目前已形成日宰生猪15000头、日产肉制品1500吨、年产值80亿元、年实现利税10亿元的生产能力,成为亚洲最大的肉食品生产基地。

不改革就没有出路

双汇集团的前身是河南省漯河肉联厂,当时在河南省10个国有肉联厂中排名倒数第一。1984年,职工们选举万隆担任厂长。在计划经济模式下,生猪实行统购统销政策,收购价格低导致生猪货源严重不足。通过调查分析,万隆提出,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,在国家规定收购价基础上每公斤上浮2分钱。正是靠这2分钱,撬动了封闭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沉重的闸门,方圆几百公里内的生猪源源不断地涌进漯河肉联厂,濒临倒闭的企业一下子变活了!

1991年苏联解体,漯河肉联厂对苏出口业务的80%处于停顿状态。经过对市场的周密考察和深入研究,万隆提出了上火腿肠生产线的构想。他们拿出企业仅有的1600万元,一次从日本、德国、瑞士引进火腿肠生产线10条。从1992年2月10日第一根“双汇”牌火腿肠问世到1993年底,“双汇”就跻身国内火腿肠市场三强,“双汇”牌火腿肠还荣获全国质量评比第一名。

开放使双汇腾飞

改革使双汇摆脱了困境,开放则使双汇实现了腾飞。

靠开放政策,双汇引进了大量资金。1994年,与香港华懋集团合作,引进外资1.27亿元,当年企业的生产能力增长了104%,使企业获得了第一次大的发展。1996年,又与16家外商达成了多项合资协议,在漯河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兴建了7个合资公司,形成了以肉制品加工为主,屠宰、彩色印刷、化工包装、天然调味素等联系紧密的产业群。

为了迅速提高技术装备水平,双汇集团先后投资10多亿元,从日、美、德等国引进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线200多条,配套设备1000多台套,建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肉制品厂和屠宰加工厂,配套建设了万吨冷库、铁路专用线等,使双汇的关键技术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。他们创建了国家级技术中心,聘请了大批硕士、博士甚至两院院士进入双汇的科研领域。同时,公司还聘请美、日、德、意等国家的专家为企业的高级技术顾问,常驻公司参与产品的开发和研制,并与清华大学、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签订了常年技术合作协议,联合开发高新技术产品。近年来,双汇共开发出了六大类400多种产品,这在国外同类企业中也是少有的。

双汇集团初创时期,800多名职工中,中专以上学历的仅有6人。为了汇聚人才,双汇提出了“专家治厂”的战略和以人为本,多渠道引进、培养人才,重用、重奖人才的人才战略。目前,双汇引进的大中专毕业生和高级管理人才已达5000多名。

管理是双汇的生命

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说:“管理是企业的生命,是双汇取胜的法宝。”

双汇注重决策管理,准确把握市场,不盲目贪大求快,紧紧围绕肉类加工主业上项目,扩大规模。

双汇对项目精心运作,最大限度地压缩银行存款,减少仓库存货,实行产品销售一律现款现货制度,对原料采购实行生产试用合格后付款制度。

双汇注重加强成本管理,仅将火腿肠两端的铝扣进行改进,每年就降低成本600多万元,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。

双汇提出“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高于一切”、“双汇品牌形象和信誉高于一切”的质量方针。1997年在全国大型肉类加工企业中率先通过了IS0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,去年9月又通过了IS09001认证。

向世界一流挺进

12月8日竣工投产的双汇食品城二期工程投资5.6亿元,全部引进欧洲最新技术和设备。投入生产后,双汇的年产值将由60亿元上升到80亿元,利税由7亿元上升到10亿元,成为亚洲同行业老大。

“十五”期间,双汇规划了种植、养植、饲料加工、生猪屠宰分割、肉类加工、生物工程、电子商务等七大类22个项目,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,双汇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00亿元,利税达到48亿元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